
支持者10日參加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台北的造勢活動。(法新社)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台灣11日總統大選,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關注這次選舉的中國、香港因素,以及背後牽動的美國、中國角力,認為選舉結果不僅將決定台海兩岸未來走向,也可能影響華府與北京關係以及區域和平。
華爾街日報9日社論說,這是「台灣的香港選舉」,香港「反送中」抗爭對這次選情的影響尤大,如果民進黨在總統府、國會雙贏,會是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教訓。
社論指出,美國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輸贏,一部分繫於南亞、東亞國家是否認同北京力圖主宰該區域,或者努力維持自身獨立性;蔡英文任內,美台關係達到有記憶以來最密切程度,美國在亞洲的國安策略仰賴強大且獨立的台灣,民進黨勝選將證明美國力倡太平洋國家維持獨立性的訊息,並且為美台兩國帶來契機,強化夥伴關係,共同對抗中國的帝國野心。
「彭博社」以「台灣選票的美中角力」為題,指面臨在美中全球角力中面臨選邊站,這次選舉將決定台灣未來走向。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計畫主任蘇利文(Jonathan Sullivan)看法,儘管情況沒有到令人感覺兩岸可能公開衝突,但是若蔡英文勝選,北京可能加強網路攻擊、投資台灣媒體並限制中國人赴台旅遊,「蔡英文將繼續南向政策增加經濟多元性,並且加強培養與美國、日本等非正式盟邦的密切關係。」
美聯社指出,習近平今年元旦談話未如往年恫嚇台灣、媒體也格外沉默,顯然是為了避免挑起台灣選民敵意,不過在官方低調態度遮掩下,是更細緻的行動:透過操控媒體、社群支持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
香港時事評論員練乙錚10日投書「紐約時報」,認為中國在香港推動修訂逃犯條例掀起民主抗爭、以及習近平重申台灣要接受「一國兩制」原則下的「祖國統一」這兩件事犯下的「愚蠢」,幫了蔡英文,希望蔡英文的好運能保持下去,「否則一切皆輸—不只對於蔡英文和台灣,還有美國及其區域盟友,特別是日本」,因為台灣所處的「第一島鏈」,是阻止中國向太平洋突破的防衛鏈,失去台灣,就失去這條防線;蔡英文勝出,將為美國贏得時間重新評估和調整與台灣關係,美國應該帶頭行動,讓台灣受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政府支持。
BBC中文網指這次大選是「年輕人捍衛台灣及未來之戰」:台灣人反「一國兩制」、主體和主權共識愈加強烈,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台灣人」的身份認同日益清晰;媽媽是越南移民的新住民二代、21歲的陳金鈴受訪時說,她接受自己是台灣人、是越南人,「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