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名翔/特稿
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自投入選戰以來,主打具市政經驗「即戰力」,訴諸擺脫藍綠,以政策嫻熟度取代政治口水,加上選戰步調穩健未失誤,成功吸引許多年輕、中間選民認同,可惜因缺乏組織票源、加上難甩「柯文哲包袱」,選戰期間不斷疲於為柯的失言圓話,可謂「成也柯、敗也柯」。
擔任廿一年市議員、三年副市長的黃珊珊,熟悉市政確為其強項,自參選以來展現專業度,不懼藍綠邊緣化策略,反而以其「無黨籍」身分批藍打綠,塑造出非藍非綠、只問市政的個人形象,成功擄獲許多年輕、中間選民認同。
雖藍綠試圖邊緣化黃珊珊,藍營則多次釋出「棄保」訊息,但黃珊珊自始不甩藍綠攻防策略,更喊出棄保「沒出息」,隻身獨走強攻中間選民,且選戰過程穩紮穩打、鮮少失誤,成功鞏固藍綠之外票源、持續保有三腳督熱度,遏阻棄保效應發酵。
但黃珊珊難甩「柯文哲包袱」,政策多是延續「柯政」而缺新意,雖靠著擔任柯市府副市長而具市政熟稔度優勢,卻也被迫承擔柯文哲的仇恨值,儘管選戰末期試圖凸顯個人參選意志,但在「柯P陰影」籠罩下,使黃珊珊不斷疲於為柯的失言圓話,反倒模糊選戰焦點,可謂「成也柯、敗也柯」。
黃珊珊缺乏地方組織、透過副市長任內拔樁成效也有限,最終仍難以撼動藍綠基本盤,且受限保守、內斂人格特質,大型選舉群眾魅力不足,在關鍵的選戰辯論會也未打出亮眼關鍵一擊,難再開拓票源,最終未能殺出重圍,還是以第三名落敗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