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0/01/12/82.jpg)
總統大選昨投開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擠滿等候觀看開票的民眾,緊張、興奮的心情全寫在臉上。 (記者劉信德攝)
記者鄒景雯/特稿
世界都在看的台灣大選,昨晚揭曉。這個結果所釋放的最新民意,回應了所有自由世界的關切,台灣站在面對極權的最前沿,奮力做出了捍衛民主生活的選擇,並對習近平政權清楚說「不」。
這次的總統大選,在選前,有兩個特殊現象,非常值得提出來強調,首先在國外,幾乎所有民主國家的輿論都支持蔡英文,只有中國政府在力挺韓國瑜;其次在國內,許多蔡英文的支持者,並未因「蔡賴配」的民調大幅領先而寬心,隨時因韓粉大規模造勢,有著高度的「焦慮」,反而是民調顯著落後的韓國瑜,其支持者自始至終,普遍維持著高度的看好度,深信可以一舉「下架民進黨」。
這兩個徵兆,雙方候選人與所屬政黨都應該從中找出得到啟發,同時尋求解答。唯有如此,從二○二○開始,台灣才有可能共同走出一條更具內涵的民主新途。
第一個現象,在過去是前所未有。大家可以細數自一九九六年以來的前六次大選,中國是一律屬意泛藍政黨,唯獨李登輝例外,有哪一次是國際期待民進黨主政?二○○○年,陳水扁靠著國民黨分裂當選,美國沒有看好;二○○四年陳水扁迎戰連宋配,美國採取預防性外交,對陳水扁施加強大壓力,以制約其路線觸怒中國當局;二○一六年,蔡英文與朱立倫對壘,美國擺出的是平衡策略,對兩邊都樂觀其成。更不要說二○○八與二○一二,美國對馬英九全程綠燈,當時民進黨的謝長廷與蔡英文分別都吃過華府的排頭。
為什麼今年會由民進黨取代國民黨,獨佔國際的青睞?一個理由是大環境的改變,美國川普政府終結戰略夥伴關係,改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再壓迫台灣必須過度順從北京的眼色;中國也拋棄了鄧小平以來的「韜光養晦」,轉而訴諸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向世界輸出折騰,香港反送中正是血淋淋的證據,令「親中」徹底失去了正當性。
第二個是小環境的換位,過去國民黨一向是「維持現狀」的「安定」力量,符合國際均勢的現實需要,但是現在的國民黨不但將這塊招牌拱手讓給蔡英文,而且大步向霸權中國傾靠,不分區的政黨名單如此,總統候選人一路冷處理中國議題亦是,投票前夕,蔡正元勾串中國商人威脅王立強遭到澳洲曝光,尤其是最後稻草;這些曖昧策略與黑箱私通,非但無法迴避爭議,更加增添了人民的高度不安。
以上情況,也解釋了第二個現象,為什麼蔡英文支持者看到民調仍不敢放心的原因。這是一種集體的求生意志,韓國瑜與國民黨必須面對,討厭民進黨的同溫再鋼鐵,仍不敵大勢所趨,他們確實是被「亡國感」打敗的無誤。這由背著執政包袱,「九合一」才慘敗不久的蔡英文,這次可以大拿八一七萬票,成為有史以來最高票的總統,以及同屬「中國系列」的雲林派系張嘉郡、台中宮廟顏寬恒,雙雙「意外」落馬,可為堅實的對照。
國民黨這次是敗了,敗在它們忘記了反共的初衷以及民主的價值上,他們應該回到正軌以帶領支持者。中國共產黨則是最大輸家,習政權倒行逆施,所謂「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這不是統戰,這是反統戰,台灣人透過一張張的選票,投出了徹底的反對,既反對扈從的自殺,更反對強權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