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長柯文哲任期前兩年,因招商成績掛零,一度被貼上「反商」標籤,直到任內第三年才好轉。(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黃建豪/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任期前兩年,因招商成績掛零,一度被貼上「反商」標籤,直到任內第三年才好轉,依財政部今年五月公布的二○一七年六都招商簽約排名,台北市排名第一。柯認為,是柯市府重新設定的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標準作業程序發揮功效。
市府財政局金融管理科科長吳雅鳳說,柯文哲首任的二○一五年,財政部統計的各機關促參案件簽約金額僅十九.四六億元,二○一六年慘剩一.○六億元,二○一七年谷底反彈,共十一案簽約,金額二九九億元。二○一八年還在統計,但市府評估可達二九二億元,主要包含:南港生技產業聚落BOT案、市議會舊址BOT案、敦南安和公辦都更案、南港轉運站公辦都更案等大案。
被指反商 柯進行制度改革
財政局認為,一般市長首任前兩年簽約案較少是常態,柯文哲的轉折,與明確制定BOT標準作業程序制度改革,以及地租逐年高漲的情況下,制定市有非公用土地設定地上權六%漲幅上限的天花板有關。而制度改革包括制定權利金的計收設計超額利潤機制,當利潤超過設定的標準,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共享,改善BOT簽約期效長達五十年、導致經濟動向長期不可預測的風險。
在都市更新方面,柯文哲上任後大力推動公辦都更案,今年中成功推動大同區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案,也陸續與中央政府合力推動大直、科技大樓等公辦都更案。另外,針對民辦都更,柯市府率先全國將都更獎勵全面行政審查化,降低審議不確定性;市府也讓全市重新劃設七十處都更群落的時程獎勵全新開始計算,藉此促進老舊社區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