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選舉造勢場合(資料照)

2018-11-07 06: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灣的民主是華文世界唯一成功的案例,甚至被好幾任的美國政府領導人公開宣揚為亞洲的典範,如果說這樣的民主體制是脆弱的,台灣人肯定不會服氣,然而美國學界口中「脆弱的強權」中國,現在卻是眼睜睜地想要證實:台灣擁有的,不過是「脆弱的民主」,所謂的民意,隨時可以操縱在中國的掌握之中。

這麼說,可不是把民進黨兩年執政的功過全部推給對岸,而是在總覽二十二個縣市的選情,評比聲勢看好者的綜合實力,若扣除掉政黨經營、地方政情、競爭者條件等因素,在若干特殊選區確實出現候選人「選而不競」,仍可以獲得高民調支持的怪異現象。

理想中的成熟民主,選舉做為實踐民主政治的重要過程,候選人應該要競相提出政見與願景,勇於針對政策歧見論辯交鋒,以爭取選民的青睞與授權,唯恐落人於後才對,但是這次大選的諸多情況並不然。有些是一招半式混好幾個月;有些連城市的基本資料都陌生;有些是當個鎮長的資格都很勉強。直率地說,實在看不出提名他們的政黨及候選人自己對選民表現出充分的尊重,然而卻居然無損選民對他們積極表態。如果不斷累積選舉經驗的台灣,到頭來是端出速食就可應付選民,讓多數人買單,要說這個結果將會是「選賢與能」,豈不太自欺欺人了?

為什麼派出西瓜,或是自扮木瓜,票就可以撿不完?首要的原因當然是民怨,也就是賭爛票。任何一個社會都會有民怨,差別是民怨的解決途徑與宣洩方式的良窳,這些是民主國家治理的日常,不過,這次台灣遇到的則是境外敵對勢力全面性地到台灣來試點,他們有計畫地鎖定特定縣市,透過鋪天蓋地的網路文字與影片,來擴大民怨、製造對立、分化社會,讓他們所打擊的對象逆風而行、甚至毫無招架的餘地,達成影響選票流向的目的。

事實說明,不論是二○一六年俄羅斯對美國大選的介入,或是今年中國發現川普這個商人不如期待地倒打一耙,都已證實民主陣營的挑戰多艱。

中國對台灣的陽謀非常清楚,他們已經啟動「參與」台灣民主選舉的方程式,目標則是在二○二○年扶植傾中政權上台,這次地方選舉無疑是熱身賽。目前看起來,對岸挾其懸殊的量體,確實發揮了挑撥與激怒台灣內部民怨更加升高的作用,大家如果不管是西瓜、木瓜,而在怒氣沖天下決定投票意向,就自動進入了北京的系列安排,一步步走向協助中國方便指定特首政權的陷阱。

讓台灣逐漸中國化,有何不好?旁的不說,單就「在網言網」,以台灣網民活潑的程度,中國勢力一旦登堂入室,不要說各種意識形態的遊行一律禁止上街,在「天眼」與「步態識別」的監控下,警察隨時破門而入,或是送進類新疆的「再教育營」,不也是中國的國民待遇?

事實上,在美中大戰的當頭,中國金融學家已經直指,今年前三季中國的GDP、投資、出口、消費等四大數據紛紛出現下滑,顯示中國經濟呈現螺旋式下行的趨勢,日本野村預測更嚴峻的不景氣將在明年春季來襲,在在說明這個「脆弱的強權」是全面性的脆弱。在這個比氣長的關鍵時刻,台灣人怎麼可以不按捺小氣小怨,區別輕重緩急,任令一個脆弱強權來對台指手畫腳,讓我們的民主出現破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