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化政策研究會舉行「請投,有好的文化政策,優質的縣市長候選人一票」記者會,會中要求各縣市長候選人回應文化政策,告訴大眾對文化政策想法與計畫。(記者王藝菘攝)

2018-09-18 13:01
  •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等藝文團體今天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記者蘇芳禾攝)

〔記者蘇芳禾/台北報導〕各縣市政府喜歡舉辦藝術節、辦晚會、放煙火,多個文化團體今天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希望年底選舉中,各縣市長候選人可以提出具體文化政策並且回答5個問題,將於一個月後公布,作為選民投票參考。

這5個問題包括,當選後的「文化政策」為何?想編列多少「文化預算」?如何讓縣市政府「處處都是文化處」?要用什麼方式讓人人參與文化、商議文化事務?知道選區內有哪些「文化資產」嗎?如何在都市發展的同時,保護它們?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表示,他們在兩個月前發起訴求後,已經有數十個團體簽署支持,可見各界重視。不過,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指出,遺憾的是,至今僅19位參選人有回應,可見參選人對文化政策仍不關心。

與會的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理事長林文藻指出,根據勞動部2016年薪資調查,全台創作及藝術表演業類別的7990名受雇員工,有51%月薪低於3萬元;同年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調查也顯示,青年藝術創作者有2/3每日天工作超過8小時,13%每日工時在10小時以上,卻都沒有加班費,呼籲各縣市長參選人注重文化勞動重要性。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理事長李曉雯說,現在大家很愛辦藝術節,希望縣市政府可以支持在第一線工作的藝文工作者,藝術工作者薪資普遍不高,地方政府應該要提供機會,讓藝術工作者能在地工作、服務,為民眾創造好的文化環境。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廖世璋舉巴黎、東京、倫敦等都市的文化政策為例指出,這些城市以文化治理累積城市的文化資本(culture capital),透過制定政策和改造計畫,讓他們成為無可取代的藝術文化之都。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教授王俐容表示,各地爭辦節慶活動,但往往淪於一次性消耗,建設藝文空間硬體沒有長期規劃,變成蚊子館,城市如果都把資源放在煙火、晚會,很多在地藝術團體很難生存。籲地方政府要有全面規劃,而不是互相模仿。

王俐容也說,近年來台灣古蹟的支持者和都市規劃政府官員常有衝突,在地的文化資產團體,對地方政府沒有信任感,希望能夠有更多對話,擴大公共事務討論。

共同發起單位包括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等11個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