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聯手炮製新加坡「馬習會」,兩岸議題再度成為選戰焦點,壓力重回蔡英文身上。(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陳慧萍/特稿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二○一二年參選總統失利,一般咸認兩岸議題是關鍵因素;這次蔡捲土重來,在四月打出安全牌「兩岸維持現狀說」後就偃旗息鼓,明顯刻意冷處理兩岸問題,豈料在大選前兩個月,國共聯手炮製新加坡「馬習會」,兩岸議題再度成為選戰焦點,壓力重回小英身上。
蔡英文二○一六大選兩岸政策,以歷屆統獨民調最受歡迎的選項「維持現狀說」,取巧地迴避核心問題,成功取得民意及國際認可;但在馬習會刻意標舉「鞏固台海和平、維持兩岸現狀」之後,蔡英文將不得不回答,「馬習會」是否符合英派對「現狀」的定義?是否改變了台海現狀?
更進一步的問題恐怕是,若兩岸領導人會面從此建立慣例,未來蔡英文是否要「概括承受」,以此基礎進行「蔡習會」?習近平出手促成馬習會,未必是急著畢其功於一役,與即將成為舊民意的馬英九簽署協議,而是放長線釣大魚,就此建立一個兩岸領導人會面機制,取代已被台灣民眾看破手腳、徹底揚棄的兩岸買辦式交流,民進黨可以接受嗎?
這次突襲式的「馬習會」,更是民眾檢驗民進黨是否為合格在野黨的機會,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破冰之旅,是在一九七一年七月派遣季辛吉密訪北京後就對外宣布,隔年二月才啟程,足足給了美國人民、國會超過半年因應時間;馬英九迴避國會監督,遲至出發前兩天,經媒體披露後才被動承認,藐視民主的程度令人髮指,民進黨若還消極以對,拿不出監督力道,在馬英九明年五月二十日卸任前,還有什麼事情不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