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綜合新聞
北區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花蓮縣 宜蘭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區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南區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臺東縣 澎湖縣
其它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全國不分區
TOP

立委 ‧ 綜合新聞

〈台北都會〉《新北立委選戰人物誌》父親光環壓力大 蘇巧慧 期許超越衝衝衝

2015-10-15 06:00:00

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之女蘇巧慧說,在當過律師、做了媽媽,並且開始推動教育工作後才發現,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是改變這個社會。(記者張安蕎攝) 蘇巧慧參選這幾個月以來,每天早上六、七點就開始跑行程,不用鬧鐘叫,就會自動起床,她說,因為「找到喜歡做的事情,就會充滿熱情」。(記者張安蕎攝)

記者張安蕎/專訪

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之女蘇巧慧,參選新北市第五選區(樹林、鶯歌、新莊西盛等九里)立委,外界對她的第一印象是「政二代」,但她說,「我不是從小就被培養要走政治這條路」,在當過律師、做了媽媽,並且開始推動教育工作後,才發現,「我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是改變這個社會,而且我知道,改變的總開關在哪裡。」

從小就助選 立志要當律師

「我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蘇巧慧表示,她出生在一個平凡的小家庭,父親是律師、母親是家庭主婦,只是在美麗島事件發生時,父親挺身為被定罪為叛亂犯的朋友辯護、為民主及人權發聲,當時社會風聲鶴唳,甚至在審判過程中發生林宅血案,「我爸從法庭上打電話來家裡,驚慌地問我們人好不好?從此以後,我不能夠單獨外出」,那樣的恐懼感,只要真實感受過就很難忘記。

她指出,父親在美麗島事件後,意識到只有從制度上去改變,才能夠反轉這個社會的不公,從此開始跨入政治,而她也在五歲時就幫忙助選、發傳單,小學時家裡客廳總是擠滿上門求助的民眾,她端著托盤來回遞茶水,看著人們苦著臉來、笑著臉離開,致使她定下當律師的目標,一路念法律從大學念到博士候選人,她曾在大型律師事務所工作,每天接觸冷冰冰的訴訟案件,也曾到偏鄉擔任義務律師,在鎮公所前擺出一張長桌,接受有各種煩惱的人前來諮詢,「比起坐在辦公室,我更喜歡和人接觸,傾聽他們的煩惱。」

要改變體制 下定決心從政

近幾年,蘇巧慧擔任超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邀請各領域的專家,走入校園分享職場經驗,希望孩子們可以適才、適性發展,也因為回響熱烈,各種學校邀約蜂擁而至,她說,自己投入大量資源去做,但再怎麼努力,一年頂多接觸三百間學校,十年下來三千間,以台灣的學校數量要做到何時才足夠?「我看到這個社會與教育的問題,而基金會的力量卻不夠大,我常鼓勵學生要勇敢追夢,但我自己呢?」當時的心情就像父親體會到的,解決問題的總開關,就是改變體制,所以她下定決心從政,「不管結果如何,至少不會後悔自己試都沒試過。」

「爸爸的名聲對我來說,是壓力,也是助力。」她說,選民會因為她是蘇貞昌的女兒,對她寄予厚望,一開始踏上政治路,被比較的標準就比一般人還高,外界也以「世代交替」來形容她參選的決定,但她認為,「我不想把誰換掉,我看著前輩開創了民主大門,讓現在的言論自由像呼吸一樣自然,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也許說「世代傳承」會更準確,也因此她的競選標語主打「超越衝衝衝」,要超越、也要衝,更期望自己在政治之路上,可以拚出比父親更亮麗的成績。

參選這幾個月以來,蘇巧慧每天早上六、七點就開始跑行程,但她說,每天不用鬧鐘叫,就會自動起床,因為「找到喜歡做的事情,就會充滿熱情」,且腦中永遠有排不完的事情,但也因為並非自小就被「培養」要走政治這條路,所以跑活動時,常擔憂如何不踰矩、冒犯禁忌,同時又能表現得像個立法委員參選人?她笑說,「到宮廟、宗親會這些攤,上了台,要稱呼宮主、主委還是副主委?剛開始還真的搞不清楚。」

拜票博感情 接受新的嘗試

為了和選民博感情,她勤跑基層,到市場、到車站,甚至逐戶登門拜訪,「才發現大家的包容力很大,選民已把我視為一份子,現在到車站拜票,從初選時只有兩、三個人要拿傳單,到現在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有超過一半的人不但認得我,還會跟我說加油」,尤其今年中秋節,她不是吃月餅和柚子,而是在鶯歌參加土地公大遶境,讓她留下深刻印象。

「任何新的事物我都想嘗試!」她回憶,遶境當天,每一間宮廟擺出來的神將、轎台、獅隊等都各有特色,她不但跟著一起踩街,甚至登上了小發財車,一路上家家戶戶都開門出來觀望,她則幫忙將過爐後的香換給民眾,「土地公保佑過的香火,繞行了整個鶯歌,如同恩澤、庇佑盈滿全區,信眾們虔誠地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讓我深深感動。」

重食品安全 關注親子教育

參選以來,她陸續舉辦蔬菜印章、行動總部等活動,起初只是想接觸不常參與選舉事務的民眾,推出以後卻受到廣大回響,尤其蔬菜印章主打親子共樂、共學,透過活動認識蔬菜、推廣食安,她也將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要求參與的親子,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都上台發表自己的作品,藉由互動體驗,讓參加者留下歡樂回憶,也讓外界看到,政治宣傳活動也可寓教於樂。

做為一位立委參選人,「我很清楚知道,大家給我這麼多熱情,其實是想改變的意念太強,而政府又動得太慢」,樹林渴望交通便利,因為市區被平交道阻隔,很難進一步發展,進而產生鐵路地下化的議題,她公開主張「鐵路原線地下化」,也認為面對交通問題,必須遠眺未來,思考區域的發展性,而便利交通的背後,絕不能犧牲掉原本居民的權益。

鶯歌則期望產業振興,這裡曾歷經陶瓷工業發展的顛峰,現在卻是每況愈下,老街人潮越來越少,地方想發展「陶瓷工業園區」,卻無法有效串連,如何投入資源,讓陶瓷業再度起飛,是她如果當選立委後,首要思考的議題。

原住民媳婦 推動族群認同

做為兩名女兒的媽媽,她特別關注親子家庭議題,在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她聽到許多家長及學生的焦慮,她認為小學應適性探索,國中應推廣職業體驗、產學合作,讓孩子們知道未來有更多的選擇。做為一位阿美族媳婦,她每年都會回台東的都蘭部落參加年祭,兩名女兒的姓名,更罕見的結合原住民與漢人的傳統,全名長達六個字,希望女兒認識自己的血統,也希望從自身開始推動族群認同。

但也因為女兒的原住民身分,讓她發現生活周遭,確實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例如因為名字太長,公家單位寄來的信函,收件人姓名竟寫著「見記事欄」,公務員電訪時,更直接稱呼她「見記事欄的媽媽」,甚至有民眾驚呼,「妳跟原住民結婚?好偉大!」她感嘆,無論職業、族群,無論原住民、新住民或客家人,都是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我們都應該學習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如果有一天我跟原住民結婚,沒有人說我偉大,那我才是真的改革成功。」

歡迎加入【自由時報】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