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認為,選後民進黨將面對美台關係、中台互動與兩岸政商關係重組三大難題。(記者謝武雄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研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今在《金融時報》(FT)中文網撰文指出,民進黨時刻,即將來臨。但最後一哩路走完,挑戰才剛開始;選後民進黨將面對美台關係、中台互動與兩岸政商關係重組三大難題。
在美台關係方面,吳介民認為,蔡英文想藉由參加《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重返國際、平衡兩岸不對稱的權力結構,並發動制度變革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美國表明,台灣加入TPP起碼入門票是開放美國豬肉進口。然而,美豬含有瘦肉精之爭議是未爆彈。蔡英文在日前電視辯論上表示將參照日、韓標準,嚴格標示把關,對美豬立場已經呼之欲出。但台灣農民團體與社運組織這一關可不好過,何況美國屆時要求開放的清單一籮筐,觸及司法主權、經濟主權、跨國企業利益等敏感事項,如果民進黨做出太多讓步,都可能引爆與公民社會的對立。
其次是中台互動,吳介民表示,在選舉期間「不表態」可以瞭解,但是民進黨的真實態度是什麽?如果民進黨準備在執政後接受貨貿談判結果、重啟服貿,恐怕面臨公民社運團體質疑,以及愈來愈「天然獨」的台灣青年世代的抗拒。反之,如果民進黨打算與中國保持距離,北京在觀望一段時間後必定做出反應。如果北京採取杯葛動作,例如關掉陸客團來台旅游的「水龍頭」或「減量供給」,民進黨的對策是什麽,能否發揮領導力抵抗北京的進擊?蔡英文執政後,將會考驗她的競選口號「團結」的真正意義,究竟是指偏向與資本利益建構新的統治集團(ruling bloc),或與公民社會合作抗拒北京的政治壓力;或蔡英文能超越兩難,促成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
在兩岸政商關係重組上,吳介民認為,國民黨垮臺後,北京勢必重組兩岸代理團隊,但它馬上將遇到一個問題:要將「代理權」,集中轉換到另一個國民黨(前)主席身上,還是將「代理權」分散?代理權的集中或分散,涉及2016大選後兩岸政商關系的戰略佈局。集中的話,政治風險高;之前由連戰擔任「總代理商」的模式,一旦其政治地位摔落,例如遭遇2014年九合一選舉,連戰兒子連勝文競選台北市市長慘敗,運轉便失靈。但分散的話,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不低,北京必須處理多個系統同步運作的統戰介面,必須擺平「租金」分配難題,亦即,多個政商集團為了爭奪北京籠絡台灣政商菁英而「讓利」的經濟特權,所產生的混亂局面。一旦北京要對眾多「代理商們」下達政治作戰指令,指揮系統可能也會出現紊亂狀況。
吳介民指出,兩岸政商關系重組的過程,也會對民進黨政府造成壓力。北京一直想在所謂「民共交流」這條軸線上找到突破口。2014年之前,少數泛綠政治人物已經出現鬆動跡象,但「太陽花運動」使這個窗口關閉。民進黨執政後,與中國保持一定接觸互動乃屬必要,因此泛綠陣營內極可能出現爭取與北京對口的人物或派系。這些潛在成為「在地協力候選人」的力量,蔡英文如何管住他們,不讓他們暴衝(例如,未獲授權下私自爭相與北京接觸),將是一大挑戰。而個別民進黨政治人物背後的政商利益,也會陸續對新政府施壓。更不用說,揮舞著第三勢力盟主旗號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對兩岸政策亦興趣濃厚、躍躍欲試。
吳介民強調,幾年來,公民力量協助促成民進黨重返執政之路,民進黨政府如何滿足期望升高的公民社會,同時也處理好“美台關系”與“中台關系”,才是蔡英文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