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綜合新聞
北區
基隆市 臺北市 新北市 桃園市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花蓮縣 宜蘭縣 金門縣 連江縣
中區
臺中市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市 嘉義縣
南區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縣 臺東縣 澎湖縣
其它
平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 全國不分區
TOP

選情評析

林濁水觀點》 怎樣迎接國會過半(三):時代力量是白色的還是墨綠?

2015-10-26 12:12:06|林濁水
對現實處境認識、艱困選區的定義、對理念上什麽是「白色力量」什麼是「墨綠力量」的認識定位,不只影響到當前選舉的合作及其結果,更會影響到未來從憲政改造、國會改革乃至許多政策方案的選擇,以及未來在政治上長遠的競爭和合作方式。時代力量的錯誤,不只使白色形象難以建立,還和民進黨當地黨員糾葛不休,而且一旦參選民意支持度不是相當落後就是只能和國民黨拉鋸,支持度大不如民進黨有意參選的人。

林濁水

時代力量的自我定位是白色的還是墨綠到現在還很令人困惑,這很影響到他和民進黨的合作關係。

時代力量在6個民進黨定位為「艱困」的選區推出了候選人,其中台北萬華和台中神岡兩區,民進黨很早就決定不推自已的候選人,沒有爭議地支持林昶佐和洪慈庸;新竹市和淡水兩區則到現在還相執不下。尤其是新竹市最尖銳;至於汐止在一番波折後,民進黨終於「禮讓」黃國昌,而台北市中山區,經過林義雄出手猛轟民進黨,造成候選人難産後,現在民進黨終於確定推梁文傑參選,這些都大勢底定,只是餘波仍有待大家相忍為民主加以化解。

時代力量與民進黨目前在立委選舉的競爭上,雖大致完成整合,但新竹市和淡水兩區則到現在還相執不下。尤其是新竹市最尖銳。(記者朱沛雄攝)

本來政黨各有不同理念和利益,彼此之間又「法律地位平等」,合作必然得有磨合過程,只是磨合要順利,首先要有共同目標,也要對彼此和自我的理念、利益的定位和面臨的政治處境認識清清楚楚,才能順利求同存異創造最大的共同利益。

至於在區域立委選舉合作的模式似乎也沒有問題,就是採取「在民進黨的艱困選區採取民進黨和第三勢力白色力量合作的柯P模式」。也就是像台北市選市長,過去藍總是大幅領先綠,靠藍綠對決,民進黨必敗,所以找超越藍綠約「白色力量」柯文哲合作,扳倒國民黨的模式。

不料在字面上這模式雖然雙方都同意,但是執行起來卻是爭議不斷。關鍵在於無論是艱困選區的處境認識,或什麽是白色力量、什麼是超越藍綠、什麼是柯P模式,雙方的定義都大有問題。

時代力量和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的共同目標很清楚,就是總統選舉支持共同的候選人,國會選舉合力讓國民黨不過半。(記者林正堃攝)

一、 艱困選區的定義

所謂艱困選區是民進黨上次得票率不到42.5%的地方。42.5%很明確,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民進黨所謂的「上一次」,依據的不是最接近一次的2014九合一選舉,而是2012的立委選舉。依據2012選舉民進黨列了30個艱困選區,前面6個時代力量推出侯選人的選區都包括在內。只是依據2014縣市長得票率(台北市依議員選舉結果)這6個選區綠營得票率全在47%以上,有兩個選區甚至在50%以上,根本不能算是艱困選區:

台中神岡59.5%,新竹市50.3%,台北萬華49.4%,汐止47.6%,台北市中山47.2%,淡水47.2%。

民進黨依據過時的盤面定義艱困選區,時代力量人士便認為民進黨理當讓賢;但當地的民進黨從政黨員當然知道實情並不艱困,便油然而生當仁不讓之志,於是對情境認識的落差便成了雙方爭議的來源。

二、 顏色的定義

自從第三勢力、白色力量成為時尚,往往只要是反對國民黨又在民進黨外的力量便是「超越藍綠」,便很潮,便叫「第三勢力」,也叫「白色力量」。這様的定位其實大有問題,因為實際上,第三勢力的各路人馬,其意識形態、政策和對體制的態度激進或穩健的路線選擇根本是南轅北轍。換句話說,第三勢力並不都是白色,而是涵蓋了淺藍/白色/淺綠/墨綠的各種光譜。

柯文哲雖然過去有墨綠背景,但是一旦決定參選,便努力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強調不捲入意識形態的對抗,要求和民進黨民調PK而不求禮讓,避免讓民進黨主席站台,在努力一段時間後「白色」色彩鮮明,任由國民黨抹綠,對選民都很難達到效果,他因此成功地在白色的主調下,讓支持者涵蓋了淺藍/白色/淺綠/墨綠的各路光譜。

由於三重是北北基21席中唯3民進黨當選的區域,通常就叫是「深綠地區」,因此林義雄認為公民組合、時代力量都不該去選,他又認為其他民進黨定位為艱困選區的選舉應該讓第三勢力優先;黃國昌說艱困選區都是民進黨選不上的選區,應由時代力量選似乎也是同一個邏輯。由於這個決斷,顯示他們把公民組合、時代力量都定義為「白色力量」,所以在戰略上適合在民進黨的艱困選區參選,就像柯文哲適合在台北市選一樣。看來這戰略基本上民進黨也同意,雙方就此達成共識。

柯文哲一旦決定參選,便努力保持中立性,要求和民進黨民調PK而不求禮讓,避免讓民進黨主席站台,在努力一段時間後「白色」色彩鮮明,任由國民黨抹綠,對選民都很難達到效果。(中央社)

然而,這戰略是錯的,因為公民組合、時代力量無論意識形態、對體制的態度、群眾運動的激進對抗性格,在在都屬於墨綠力量,根本不會被民眾認為是白色力量。白色力量的典型應該像柯文哲一樣,由於白色光環不被質疑,很快的,民調支持度就竄升到大幅領先民進黨競爭者的程度,這一點和6個選區中時代力量的候選人有明顯的不同。

從多元主義的角度來說,選擇墨綠立場是絕對主義的風格,這選擇是信念自由問題,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結果必定是支持群眾不只不可能跨藍綠,且由於墨綠人士向來對所謂淺綠路線很不以為然,甚至很不客氣地排斥,因此很難想像墨綠政黨連對淺綠的民眾具有什麼吸引力。

在這様的條件下,權衡政治角力的立場,墨綠的時代力量自以為是白色力量而選擇艱困選區實在不是好的策略。

一般來說,絕對主義色彩的激進政黨在選舉時的優勢在不分區而不在區域性的單一選區。這是很普通的常識:2012選舉,親民黨在只在34席的不分區中得到兩席,複數選區的原住民1席,而73席的單一選區提名了10人卻一席都沒有選上。明白這道理的台聯乾脆完全放棄區域選舉,專衝不分區,一舉當選了3席。

從這個邏輯出發,公民組合、時代力量和民進黨在擬定合作戰略時,顯然都沒有把彼此光譜位置想清楚。換句話說,時代力量如果要在艱困選區打天下,則早該調整激進路線,在穩健路線上經營出中立民眾的信賴感。否則,應該像台聯或歐洲、日本激進政黨的例子,專攻比例代表席位。

時代力量的錯誤,導致於在區域選舉要採取柯P模式,卻不願和民進黨PK民調,反而要求「禮讓」,結果不只使白色形象難以建立,還和民進黨當地黨員糾葛不休,而且一旦參選民意支持度不是相當落後就是只能和國民黨拉鋸,支持度大大不如民進黨有意參選的人。

現在就依2014選舉和未來事件交易所的評估比較如下:

註1:趨勢民調公司11月17~20民調,柯建銘、鄭正鈐、邱顯智的支持度分別為21.9%、18.9%、18,2%。
註2:5月民調,沈發惠參選則dpp 41%/kmt 27%。
註3:民進黨呂孫綾42%。

時代力量經由公開網路平台推薦不分區候選人,截至十月底,網路推薦結果,越過5%推薦門檻的人中,前4位是黃國昌、馮光遠、洪慈庸、林昶佐。

依據「新台灣國策智庫」的調查,時代力量的不分區有6.8%支持度,扣除未表態和支持度太小的黨,可以換算成8.95%的得票率,已經超越親民黨和台聯成為第三大黨,這支持度若不變,保證未來將有3席不分區的空間。假使上述4人列名不分區候選人,以目前情勢,他們至少可以順利當選3人。由於他們在墨綠民眾中的號召力,再經以不分區身份衝剌,當選席位將會再增加,屆時時代力量最有戰鬥力的成員將可以在國會中盡情揮灑。然而他們卻捨不分區,全投入區域選舉中,結果或者明顯落後、或者是戰情膠著,還沒有一位脫穎而出。若情況不能改善,國會中缺少戰將,對時代力量將來聲望的建立,基礎的穩固前途的發展都很不利;不只如此,如果換成民進黨選,不只這些地方的選情將好許多,對達到讓國民黨失去國會多數的目標更是有利。

時代力量如果要在艱困選區打天下,則早該調整激進路線,在穩健路線上經營出中立民眾的信賴感。(資料照,記者廖耀東攝)

無論如何,時代力量在路缐上的選擇,對國民黨並不能造成什麼威脅,只有壓縮到台聯空間的效果最為強烈。

由此可見,由於對現實處境認識、艱困選區的定義、對理念上什麽是白色力量、對柯P模式的理解雙方都大有問題,以致擬定了的戰略出現重大的失誤,弱化了削弱國民黨國會席位的機會。

事實上,縱使錯誤百出,但如果能真的採取柯P以民調PK的模式共同推出候選人,情況仍然可以挽救,可惜事情並未如此發展。如今錯誤已經造成,只有在既有的現實上加倍努力,並妥善善後,不必再有所懊惱責怪。但是仍然必須指出,對現實處境認識、艱困選區的定義、對理念上什麽是「白色力量」什麼是「墨綠力量」的認識定位,不只影響到當前選舉的合作及其結果,更重要的,更會影響到未來從憲政改造、國會改革乃至許多政策方案的選擇,以及未來彼此在政治上長遠的競爭和合作方式。

因此,無論如何雙方都必須誠懇認真地檢討重新認識自我和彼此。

歡迎加入【自由時報】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